很多年前「建構一個與 Ubuntu 相容的小型 Docker 映像」這篇文章中,山姆鍋提出為什麼偏好小型的容器映像檔,如今這個偏好依然存在。最近一時興起使用 Docker multi-stage 重新弄了一個 Basebox
容器,並以 Deno 作為示範。
雖然 Docker Desktop for WSL 利用 WSL 來執行 Linux 容器,一方面提高容器在 Windows 環境的執行效率,一方面也提高記憶體等資源與主機系統的共用程度。雖然相對之前採用完整虛擬機相對節省資源,但對山姆鍋的低配 Surface Pro 來說還是太佔資源。也由於 WSL 2 已經可以直接執行 Docker engine 來支援 Linux 容器的執行,所以決定改採用這個方式來提供 Docker 服務。
閱讀全文Surface Pro 跑得動 Docker + Kubernetes? 採用輕量化虛擬技術加上特別的 K8S 發行套件,答案應該是可行的。本文山姆鍋告訴您可以採用哪些組件來達成。
閱讀全文稍微瞭解 Docker 容器技術的人,應該都知道它提供一種可攜帶的 (portable) 的方式讓應用可以在不同環境部署。 應用所需的程式庫、系統套件都完整封裝在容器內避免了傳統部署所遇到的相依性的問題。 但許多的應用包裝成容器後,動則幾百到上千 MB 的大小,在山姆鍋的觀念裡,這可算不上 "可攜帶"!
閱讀全文上篇文章說明 使用 CircleCI 作為《我。影化身》雲端持續整合方案, 其中提到 CircleCI 對於 Docker 的支援是很完整的,本文進一步來看看如何在 CircleCI 上使用 Docker 在每次代碼提交時自動建構應用程式的映像。
閱讀全文圍繞著 Docker 容器(container)技術所引發的風潮,一個越來越成熟的生態系正在形成。相信許多人都在關注它的發展,也可能有諸多的疑問。對於真正想把 Docker 應用在生產環境的人而言,其中一個疑問可能是:Docker 的映像(image) 非得動則幾十,上百甚至上千 MB 嗎?的確,頻寬跟儲存空間不再像過去那樣高不可攀,但太大的檔案或多或少還是會影響部署時間。本文山姆鍋示範其中一種製作小型 Docker 映像的方法。
閱讀全文